独立博客几乎废掉了。主要因为没有微博和朋友圈发图片的方便,也因为感觉到现在短短的几行字发得有点寒碜。有时间还是慢慢的同步吧。今天周末休息,早起读书,然后查了查昆明云南的出行攻略。八月份华人美学牙科学会学术研讨会的同时也来一次全家游。好吧,整理一下这段时间的朋友圈文字吧。
1
从医注定是肩负重任的艰难旅程,没有一个人能够永不出错总不失误,时怀感恩心,常怀敬畏心,只有保持着终生学习的热情,不断进步,不断提升,才能尽可能的减少无知和失误带来对患者的伤害和损失,也因此才能不断的荡涤自己的灵魂让其越来越趋于完善和纯洁,也让思考越来越正确。所以,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做好手上的每件活,厚道行事,低调为人,快乐工作,健康生活,能够在到老的时候多留些好的念想,此生足矣。-----王琪
2
努力做个纯粹的医生,坚持长期甘于寂寞的椅旁。——王琪
分享袁钟教授的【中国的纯粹医生】,正文如下: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学科全体医护写了本《老年健康手册》,科主任孙晓红大夫希望我也写序。给北京协和医生的书写序既荣光又忐忑不安,这几天随时在思考如何写,下不了笔啊!但交稿时间快到了……
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当代最优秀的医生筑起的医学殿堂。医院,第一要务是医疗。医生,第一要务是看病。看病,首先是看病人,但干扰医生看病的因素很多,如今越来越多,许多医生已无法安心看病,前不久上海一家大医院的年轻医生告诉我,现在坚持当临床医生好难,其他方面有许多获得名利的捷径在不断诱惑我们,报“杰青“、拿“自然基金“、做课题、发论文。;一位同学在南方两个名牌大学读完本科和硕士、如今在北京协和读博士,她告诉我,虽然她一直读临床专业,但只有现在才真正在学当医生,因为北京协和秉承“离病人越近,就是离疾病的真相越近”的临床理念及培养医生的信条,重视随时贴近病人观察、诊断、治疗和护理,通过重视主观原因减少或避免客观因素,主张“没有疾病的突然变化,只有医生的突然发现”。
婉拒、回避和排除各种因素,坚持长期甘于寂寞地在临床一线,深刻认识每一个病人及疾病都是不一样的,都是新情况,只有踏踏实实在每个病人身边,点点滴滴地积累诊治各种病人及疾病的经验,才是做医生的正道。
中国临床内科的泰斗、北京协和医院张孝骞大夫最著名的不是他的科研成果,而是他多年来在病人身边记录诊治疾病经验的“小本本”。这种坚持和坚守相当不容易,所以郎景和院士在纪念张孝骞大夫写下:“惨淡实践出真知,血汗经验胜宏篇”。
如今,市场经济广泛渗透、商业化极其严重,诱惑和干扰比过去强烈得多,但北京协和医院依然有最多的纯粹医生。2020年初,新冠病毒突袭武汉,国家成立高级专家组,其中有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专家杜斌大夫,专家组在北京开会时,杜斌大夫提出能不能让自己先去武汉看病人,从此他一直在武汉及湖北、黑龙江、辽宁、新疆等地新冠病毒肺炎重症患者身边,积累了丰富和宝贵的临床经验,直到8月30日才回北京协和医院。
2017年,年仅40岁的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医生王澎因病突然去逝,由于她业务能力强,被尊称为“微生物神探”,加上她无论上班下班都积极配合临床,医生十分依赖她,更因为她还是经济上困难的带着孩子的单身女性。所以,她的离去让许多协和医生非常难受和感概万万千,医生们纪念王澎大夫说:“我们都是志同道合的人,我们都痴迷临床,我们都以解决患者问题为乐趣,我们都不计较个人得失。”记得当时与曾学军大夫走在协和医院走廊,她悲壮地说:“想到王澎大夫的去逝,想到她身前的坚持和处境,想到如今这个社会,想到如今的医疗,我们有些坚持不住了”。我知道正是她们他们的坚持和坚守,才赢得北京协和的集体尊严 ,也是她们个人荣誉所在 。曾经我把前述纪念王澎医生的话告诉某著名大医院领导,他听完后只说了句“我们与北京协和差远了!”
北京协和医院为什么有这样的氛围?忘不了著名心血管专家方圻大夫多次拒绝填《院士申请书》,说我只是个医生;忘不了有“百科全书“美誉的金自孟大夫婉拒协和出版社邀请他写书,说我只是个医生;忘不了方圻大夫到当时刚成立的中国医师协会,希望有《中国医师道德宣言》;忘不了张之南大夫讲:“当医生就要当好人,不想当好人如果也当了医生,会一辈子痛苦、委屈、烦恼”;忘不了北京协和援藏学子周南大夫回校讲话,当医生,一切从善良出发;忘不了郎景和大夫常给病人说:“我不一定能治好你的病,但我一定好好治你的病”;忘不了唐福林大夫那段话:“我们永远时刻怀着一颗爱心去诊治每一位患者!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永不内疚;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诊治水平,纯净我们的心灵”……
当你看到新一代北京协和人,有进修医生告诉我,他们医院的青年医生下班后喝酒打牌唱卡拉OK,北京协和青年医生下班后不少在看文献查资料;北京协和坚持最久的学术活动,不是学术会议,而是大名鼎鼎的“内科大查房“;北京协和青年医生在一起,讨论得最多的最近某个疑难病例;北京协和不少科室过年给医生最好的礼物——病例分享会;北京协和医生写病案,可以在后面附多篇甚至高达12篇参考文献……我常问潘慧、吴东、李乃适、黄晓明、高瑞通、严学敏等中青年大夫,“你们为什么这么做?”他们回答非常简单,“因为我们的老师就这样做。”有一次在首都机场休息室,偶遇北京协和妇产科专家谭先杰大夫,这位年纪不小的博导,居然在休息室写毛笔字,而且马上传给自己老师郎景和院士审查,郎老师很快回复,谭大夫又按老师要求再写……传承,协和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传承,影响这群人的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从而使他们成为中国最纯粹的医生。
沐浴北京协和的文化,熏陶北京协和精神,在北京协和这群纯粹医生中,老年病学科医生值得特别赞扬,在这次全世界杭击新冠病毒肺炎中,各国对老年患者的不同态度暴露无遗,社会达尔文主义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无所不在,有讨论“65岁以上老人的管子该不该拔”、有提出针对免疫力低下的老人的“群体免疫”、有乘机无声无息“淘汰“老人的……尽管中国自古有孝敬文化,但谁都知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我们的老年病科医生和护士都是“久病床前”的“孝子”。
不仅如此,北京协和老年病科还在国内最早开展针对终末期老年患者的安宁疗法,孙晓红、宁晓红团队多年坚持和宣传在全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我也多年参加她们的“舒缓医疗培训”。
今天,看到她们集体创作这本《老年健康手册》,读着里面的丰富内容,尤其是“失智老人的照护”、“失能老人的照护”、“老年人管路护理”、“对照护者的支持”、“了解缓和安宁疗法”、“陪伴哀伤”等,值得好好学习。
作为曾经的协和出版社社长,为北京协和医生出书三十多年,知道协和医生写书有什么特点,最大的特点是让渴望的读者“解渴”,这是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原社长告诉我的。我也用几本防治糖尿病的书比较协和医院向红丁老师同样的书,发现内容基本上一样,但只有北京协和向红丁大夫的书多了一段“症状不足怎么诊断”。
所以,我相信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病科集体创作的这本书一定会让你收获不少,成为老年朋友互赠的礼物,自己最好的珍藏工具书,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健康保护神”!
衷心地谢谢充满协和精神的全体作者!
谢谢神圣的北京协和医院!
袁钟
2021年6月25日于国航1815航班上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学科全体医护写了本《老年健康手册》,科主任孙晓红大夫希望我也写序。给北京协和医生的书写序既荣光又忐忑不安,这几天随时在思考如何写,下不了笔啊!但交稿时间快到了……
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当代最优秀的医生筑起的医学殿堂。医院,第一要务是医疗。医生,第一要务是看病。看病,首先是看病人,但干扰医生看病的因素很多,如今越来越多,许多医生已无法安心看病,前不久上海一家大医院的年轻医生告诉我,现在坚持当临床医生好难,其他方面有许多获得名利的捷径在不断诱惑我们,报“杰青“、拿“自然基金“、做课题、发论文。;一位同学在南方两个名牌大学读完本科和硕士、如今在北京协和读博士,她告诉我,虽然她一直读临床专业,但只有现在才真正在学当医生,因为北京协和秉承“离病人越近,就是离疾病的真相越近”的临床理念及培养医生的信条,重视随时贴近病人观察、诊断、治疗和护理,通过重视主观原因减少或避免客观因素,主张“没有疾病的突然变化,只有医生的突然发现”。
婉拒、回避和排除各种因素,坚持长期甘于寂寞地在临床一线,深刻认识每一个病人及疾病都是不一样的,都是新情况,只有踏踏实实在每个病人身边,点点滴滴地积累诊治各种病人及疾病的经验,才是做医生的正道。
中国临床内科的泰斗、北京协和医院张孝骞大夫最著名的不是他的科研成果,而是他多年来在病人身边记录诊治疾病经验的“小本本”。这种坚持和坚守相当不容易,所以郎景和院士在纪念张孝骞大夫写下:“惨淡实践出真知,血汗经验胜宏篇”。
如今,市场经济广泛渗透、商业化极其严重,诱惑和干扰比过去强烈得多,但北京协和医院依然有最多的纯粹医生。2020年初,新冠病毒突袭武汉,国家成立高级专家组,其中有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专家杜斌大夫,专家组在北京开会时,杜斌大夫提出能不能让自己先去武汉看病人,从此他一直在武汉及湖北、黑龙江、辽宁、新疆等地新冠病毒肺炎重症患者身边,积累了丰富和宝贵的临床经验,直到8月30日才回北京协和医院。
2017年,年仅40岁的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医生王澎因病突然去逝,由于她业务能力强,被尊称为“微生物神探”,加上她无论上班下班都积极配合临床,医生十分依赖她,更因为她还是经济上困难的带着孩子的单身女性。所以,她的离去让许多协和医生非常难受和感概万万千,医生们纪念王澎大夫说:“我们都是志同道合的人,我们都痴迷临床,我们都以解决患者问题为乐趣,我们都不计较个人得失。”记得当时与曾学军大夫走在协和医院走廊,她悲壮地说:“想到王澎大夫的去逝,想到她身前的坚持和处境,想到如今这个社会,想到如今的医疗,我们有些坚持不住了”。我知道正是她们他们的坚持和坚守,才赢得北京协和的集体尊严 ,也是她们个人荣誉所在 。曾经我把前述纪念王澎医生的话告诉某著名大医院领导,他听完后只说了句“我们与北京协和差远了!”
北京协和医院为什么有这样的氛围?忘不了著名心血管专家方圻大夫多次拒绝填《院士申请书》,说我只是个医生;忘不了有“百科全书“美誉的金自孟大夫婉拒协和出版社邀请他写书,说我只是个医生;忘不了方圻大夫到当时刚成立的中国医师协会,希望有《中国医师道德宣言》;忘不了张之南大夫讲:“当医生就要当好人,不想当好人如果也当了医生,会一辈子痛苦、委屈、烦恼”;忘不了北京协和援藏学子周南大夫回校讲话,当医生,一切从善良出发;忘不了郎景和大夫常给病人说:“我不一定能治好你的病,但我一定好好治你的病”;忘不了唐福林大夫那段话:“我们永远时刻怀着一颗爱心去诊治每一位患者!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永不内疚;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诊治水平,纯净我们的心灵”……
当你看到新一代北京协和人,有进修医生告诉我,他们医院的青年医生下班后喝酒打牌唱卡拉OK,北京协和青年医生下班后不少在看文献查资料;北京协和坚持最久的学术活动,不是学术会议,而是大名鼎鼎的“内科大查房“;北京协和青年医生在一起,讨论得最多的最近某个疑难病例;北京协和不少科室过年给医生最好的礼物——病例分享会;北京协和医生写病案,可以在后面附多篇甚至高达12篇参考文献……我常问潘慧、吴东、李乃适、黄晓明、高瑞通、严学敏等中青年大夫,“你们为什么这么做?”他们回答非常简单,“因为我们的老师就这样做。”有一次在首都机场休息室,偶遇北京协和妇产科专家谭先杰大夫,这位年纪不小的博导,居然在休息室写毛笔字,而且马上传给自己老师郎景和院士审查,郎老师很快回复,谭大夫又按老师要求再写……传承,协和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传承,影响这群人的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从而使他们成为中国最纯粹的医生。
沐浴北京协和的文化,熏陶北京协和精神,在北京协和这群纯粹医生中,老年病学科医生值得特别赞扬,在这次全世界杭击新冠病毒肺炎中,各国对老年患者的不同态度暴露无遗,社会达尔文主义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无所不在,有讨论“65岁以上老人的管子该不该拔”、有提出针对免疫力低下的老人的“群体免疫”、有乘机无声无息“淘汰“老人的……尽管中国自古有孝敬文化,但谁都知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我们的老年病科医生和护士都是“久病床前”的“孝子”。
不仅如此,北京协和老年病科还在国内最早开展针对终末期老年患者的安宁疗法,孙晓红、宁晓红团队多年坚持和宣传在全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我也多年参加她们的“舒缓医疗培训”。
今天,看到她们集体创作这本《老年健康手册》,读着里面的丰富内容,尤其是“失智老人的照护”、“失能老人的照护”、“老年人管路护理”、“对照护者的支持”、“了解缓和安宁疗法”、“陪伴哀伤”等,值得好好学习。
作为曾经的协和出版社社长,为北京协和医生出书三十多年,知道协和医生写书有什么特点,最大的特点是让渴望的读者“解渴”,这是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原社长告诉我的。我也用几本防治糖尿病的书比较协和医院向红丁老师同样的书,发现内容基本上一样,但只有北京协和向红丁大夫的书多了一段“症状不足怎么诊断”。
所以,我相信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病科集体创作的这本书一定会让你收获不少,成为老年朋友互赠的礼物,自己最好的珍藏工具书,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健康保护神”!
衷心地谢谢充满协和精神的全体作者!
谢谢神圣的北京协和医院!
袁钟
2021年6月25日于国航1815航班上